第(2/3)页 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激动和喜悦,仿佛这一刻,所有的辛劳与困苦都得到了回报。 与此同时,相同的一幕也在长安城各处城门,及东西两市上演。 不多时,长安城便陷入了欢腾的海洋。 无论是贩夫走卒,还是士绅商贾,亦或是文人墨客,无不为这突如其来的喜讯而欢欣鼓舞。 消息迅速传遍了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,人们纷纷涌向街头,争相传递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。 在西市的一处茶肆里,几位商贾正围坐在一起,兴奋地讨论着这道诏书的意义。 一位年长的商贾抚须笑道: “蓝田公此举,不仅为自己赢得了皇恩浩荡,更是为天下商贾谋得了福祉。” “从此以后,我们这些商人的地位也将大大提高。” 另一位中年上古,点头附和道: “士农工商...” “咱们商贾历来被视为逐利之辈,缺乏忠义之心,这才被排在最末。” “然而,蓝田公此举,不仅彰显了他的忠诚与仁义,更让朝廷看到了商贾也可给朝廷带来赋税。” 中年商人继续说道: “如今,陛下颁下恩旨,准许缴纳税额超万贯的商贾子嗣参加科举考试,这无疑是对我们地位的一种认可。” 茶肆中的其他商贾纷纷点头赞同。 另一名商贾兴奋地补充道: “不仅如此,成立商税司并厘定商税,也意味着朝廷将更加重视商业的发展。” “这对我们来说,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。” “话是如此,只是...”这时,一名稍显年轻的商贾,忧心忡忡地说道: “只是在下担心,商税司的官员,为了政绩和升迁,征收高额赋税。” “到了那个时候,咱们忙活半天,最终岂不是为朝廷做了嫁衣?” 众人闻言,相视一眼,陷入了短暂的沉默。 突然,最先开口的那名年长商贾,微微一笑,目光中透出一丝睿智: “年轻人就是年轻人,虽有些许见识,但浅薄得很!” “你都能想到的事情,你以为朝堂上的衮衮诸公会想不到吗?” “朝廷倘若征收高额商税,长安城各家商铺,必然会抬高物价,进而引发民怨沸腾,这显然不是朝廷所愿见到的。” 年长商贾继续说道: “故而,朝廷不会竭泽而渔,必然会在商税的厘定上,极为谨慎。” 此话一出,在场众人纷纷点头,表示赞同。 第(2/3)页